Monday, November 21, 2016

資訊科技教育在香港教育政策上,會唔會都係「唔得掂」呢?(一)

(Photo from Whatscap)


隨著香港資訊科技進步,課堂內的「IT化教材」也不能避免地拙壯成長... 官員說得非常動聽的:與時並進,好聽是好聽,但是我們的教育政策能跟得上嗎?

在香港的教育政策上,政府倡議加入資訊科技成為教育一部分的時候,已經是超過10年前的事...

教育政策是這樣寫的:政府分別在1998及2004年制定了第一及第二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策略重點在於提升學校資訊科技教育所需的設施及把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中。(相信是提倡校園數碼化啦,亦都是IT哥哥最輝煌時期。)

在2008年亦有相關更新:隨着教師和學生使用資訊科技進行學與教的能力不斷提升,政府為切合學校、教師和學生與時並進的需要,於2008年開展了以「適時適用科技  學教效能兼備」為題的第三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策略的目的在減輕教師從課堂規劃以至學生評核等核心活動中融入資訊科技的工作量;繼續提升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的技巧;加強教師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能力;在學校層面營造一個理想的資訊科技環境,以及為家長裝備所需的能力以指導子女在家中使用資訊科技學習。

究竟在這10年間,政策上所寫的「加強教師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能力」到底有沒有檢討機制?到底教育局利用什麼工具或方式進行量度呢?當你知道問局長「唔得掂」,佢既答案都只會係:「因為生涯規劃。」既時候,你就知道,香港於媒體教育政策上實在要加大力度進行檢討。

資訊素養的定義,如要以一句說話來定義,必然是:以各種形式理解,分析和評估媒體資訊的能力。老外的確行先幾步。外國就有好些研究就批判性思維及媒體分析上,對資訊素養進行測量,以分析學生對媒體資訊的了解程度。下一篇文章,會繼續同大家分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